第 64 章:名师讲学众人聚,学术氛围更浓郁
第 64 章:名师讲学众人聚,学术氛围更浓郁 (第1/2页)学府扩建工程圆满完成,一批德才兼备的教师也已就位,大唐的文化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李轩深知,要想让学府真正成为学术的殿堂,培养出更多杰出的人才,还需邀请各方名师前来讲学,进一步活跃学术氛围。于是,在李轩的授意下,礼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广邀名师,筹备一系列的讲学活动。
这日,长安的学府内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一场备受瞩目的讲学活动即将拉开帷幕。此次受邀讲学的是当世大儒刘德,他在经学、史学领域造诣极深,著作等身,声名远扬。学子们听闻刘德要来讲学,早早便来到讲学堂外排队等候,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与期待。
“终于能亲耳聆听刘大儒讲学了,我可一定要抓住这次机会,多学些知识。”一位年轻的学子激动地对身旁的同伴说道。
“是啊,听说刘大儒的学问高深,见解独到,这次讲学肯定能让我们受益匪浅。”同伴也满怀期待地回应道。
讲学堂内,座无虚席,就连过道上都站满了学子。刘德身着一袭长袍,手持书卷,迈着沉稳的步伐走上讲台。他面容和蔼,眼神中透着睿智与温和,一上台便向台下的学子们拱手行礼。
“诸位学子,今日能与大家相聚于此,实乃刘某之幸。学问之道,在于不断探索与交流,希望今日我们能共同探讨,有所收获。”刘德的声音洪亮而沉稳,回荡在讲学堂内。
此次讲学的主题是“经史之辨”,刘德先是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经学与史学的关系。他从儒家经典《论语》《孟子》讲起,剖析其中蕴含的为人处世之道和治国理政的智慧,又结合历代史书,如《史记》《汉书》等,讲述历史事件背后的因果联系和发展规律。
“经学为体,史学为用。经学者,乃先圣先贤智慧之结晶,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准则;史学者,记录历代兴衰成败,能让我们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刘德的讲解条理清晰,见解深刻,让学子们听得如痴如醉。
在讲学过程中,刘德还不时穿插一些生动的历史故事,使枯燥的经史知识变得鲜活起来。他讲述了汉武帝抗击匈奴的英勇事迹,分析了其对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的深远影响;又说起了唐太宗虚心纳谏,开创贞观之治的佳话,强调了君主的贤明和用人之道的重要性。
“汉武帝的雄才大略,让大汉威名远扬;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为后世树立了治国的典范。这些历史事件,都是我们学习的宝贵财富,从中我们能汲取智慧,明白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刘德语重心长地说道。
台下的学子们听得聚精会神,手中的笔不停地记录着刘德的精彩言论。有的学子沉浸在刘德的讲述中,时而点头表示赞同,时而陷入沉思;有的学子则积极提问,与刘德展开热烈的讨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