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大篆中的史籀
第三章 大篆中的史籀 (第2/2页)毛公即毛叔郑,本名姬郑,是周文王庶出之子,周武王之弟,周朝建立后被封为今河南原阳县的国君,是毛姓的得姓始祖。古人用封地为名。毛郑是地名。叔,说明他排行在中间。
金文从甲骨文脱离,构成书法发展的主流,使书法走向毛笔。
有一个重要人物与大篆的规范化和推广密切相关——
周宣王时期的太史籀,后人称其为史籀。
史籀是大篆的开创者之一,他在西周晚年创造了籀文,这种文字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广泛使用。它的字形与秦篆相近,但构形多重叠。
史籀所书的石鼓文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据《说文解字》记载,史籀曾编写《史籀篇》,是西周晚期用于教学儿童识字的标准字书。
书中的文字被称为“籀文”,是当时大篆的典范,因此后人常将大篆与籀文联系起来,认为史籀对大篆的整理和规范起到了关键作用。
大篆结构比后来的小篆更复杂,笔画圆转厚重,具有明显的象形特征。
史籀可能是对当时已有文字进行系统整理和标准化的人物,而非“发明者”。
史籀通过《史籀篇》对其进行了系统整理和推广,因此被后世视为大篆的代表人物。
《田猎之诗》,是打猎回来的一首诗。
籀文,是秦人考取功名的敲门砖。
石鼓文也属于大篆体系,它笔画粗细一致,接近方形,相对统一,方正严谨。饱满圆润,普遍人认为是先秦之作。
石鼓文是书家第一法则,其开小篆之先河,承前启后,集大篆之大成。
大篆始于西周后期,它的体型线条化,更简练生动,注重整体,脱离图画的圆型,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