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备战
第一百零六章 备战 (第2/2页)为此他彻夜难眠,然后和李盛谈及此事,说道:“活民还是活兵,孰轻孰重?”
李盛断然回答道:“当然是活兵!”
“有何理由?”
李盛道:“主公,您忘了建威将军的话吗?打仗不是算账。眼下的困境并非是主公造成的,而是因为叛军肆虐,农人无法耕种所导致的。只有先战胜了敌军,解除了兵祸,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不然,年年战乱,今年没有灾荒,明年照样也会有灾荒,到时候死了更多的人,主公又于心何忍呢?”
刘羡闻言仍有疑虑,迟疑道:“可饥荒闹起来,势必会有成千上万人牺牲啊!”
他向来知道战争是要死人的,可之前刘羡都是听命于他人,只需要在战场上献计并厮杀就好了。而为了赢得战争在战场外做出影响巨大的决策,这还是刘羡的第一次。
李盛再次劝谏道:“主公,做什么事都必然有牺牲。汉中之战时,魏武大军来袭,昭烈皇帝与诸葛丞相倾全国之力与之对峙,男子当战,女子当运,也一度做到民不聊生,可若不是如此,哪又能获得汉中,保证国内数十年的平静呢?”
话说到这个地步,刘羡再也没有了推脱的理由,徘徊数回后,他艰难说:“我一定不会让大家的牺牲白费。”
刘羡对这个命令深以为耻,派人和郤安等人商议时,甚至不敢大张旗鼓。但当消息传到夏阳和河东后,夏阳的农人黔户们却争抢着借粮,还说道:
“刘府君做事很少为自己着想,如今竟然开口说要借粮,定然也是到了迫不得已的时刻,更是为了整个关中的大局,这有什么可犹豫的呢?不借粮,不就辜负了府君的恩情吗?”
河东的蜀汉父老也不甘落后,薛懿专门给刘羡写了一封信,宽慰他道:
“小主公是要成就大事的人,不必过多担心,我们在河东,一时还不受战乱侵扰,只要平日里多吃些杂粮和野菜,总还是能撑过去的。小主公只要领会到这番心意,能打胜仗,我们就感怀不已了。”
于是在整个二月期间,刘羡成功从两地凑到了一万斛粟米,三万斛蜀黍,五万斛大豆。这些粮食陆续运入泥阳城内,周围的百姓士族都感到惊叹,因为这实在不是一个小数目,足够军队撑到今年秋收后了。
只是刘羡的心里却感到沉重非常,他知道,这些粮食背后代表的是十余万人的节衣缩食,可对于接下来的事态发展,他却并没有扭转局面的把握。
因为在粮食问题之外,他又遇到了一个新的问题:派去朔方的人并没有联系上拓跋猗卢。
拓跋鲜卑在夏阳是设置有互市的,而在此地管理的鲜卑人,正是此前伏击过刘羡的拔拔彻,刘羡派吕渠阳去和他接洽,试图求援的时候,拔拔彻透露出消息说,拓跋猗卢已经不在朔方了。
原来,在平定朔方之后,拓跋鲜卑的势力虽然大大扩张,但也引起了部份草原部落的警惕。如位于意会山的纥突邻部、位于敕勒川的斛律部、位于北海的袁纥部、位于辽西的段部、位于朔野的宇文部等等……
他们或在辽东、或在漠北、或在河西,或在西域,总之皆不愿意归顺到拓跋鲜卑的旗下,甚至公开组成反拓跋联盟,要遏制拓跋鲜卑的扩张。
眼下拓跋鲜卑的大单于拓跋禄官已经率兵去攻打宇文部首领宇文逊昵延。而为了响应叔父,拓跋猗卢便领兵北进,转而去攻打威慑那些不听号令的漠北部落了,据拔拔彻透露,大概会一路北上直到燕然山,而后才会返回。
这一来一去,最少需要三月。在这三月时间内,相当于朔方的鲜卑是无主状态,刘羡原定的向拓跋鲜卑求援的计划,在拓跋猗卢归来之前,只能被迫搁置了。
可这件事在告知军中诸将之后,李含等人与刘羡爆发了激烈的争吵。毕竟众人之所以愿意随刘羡来到泥阳,多半是期待能得到拓跋鲜卑的援助,如今期待落空,对于这些人是巨大的打击,对未来的战事也充满悲观。
李含干脆主张说:
“既得不到援助,不如直接退到河东去,我们可将沿河船只尽数焚毁,直接向朝廷请示命令,也好过在这里坐等被贼寇围困。”
言下之意,是要彻底避开叛军锋芒,打算置身事外了。
刘羡却反驳道:
“眼下关中这个局势,只有我们尚有余力机动,若是连我们都退出去,任由叛军继续掠地,那关中就彻底为叛军所有了!到那时生灵涂炭,岂是仁者所为?”
李含暗嘲道:“刘府君说得这么好听,可当时说好的援军又在哪里呢?”
刘羡辩解道:“我们现在的粮食足够吃到秋天,必然能等到鲜卑人回来。莫非世容兄没有鲜卑人,就不会打仗了?”
双方闹得不欢而散,好在索靖最后还是支持了刘羡,他劝解那些不服从的军官道:
“不论如何,即食君禄,但解君忧,做事但对得起良心,若是一退再退,与孙秀何异?”
军中诸将多不齿孙秀,平日里也都看重自己的名声,听到索靖的这句话,终于是激起了一些羞耻心,最终还是留了下来,同意留在泥阳。但在没有鲜卑援军相助的情况下,接下来到底该怎么做,还是需要一个新的定论。
于是再次开始争吵,李含主张去攻打那些投靠齐万年的渭北部落,削弱叛军实力,刘羡则主张去叛军主力背后袭扰,逼迫叛军撤兵,为长安解围。
双方各执一词,在索靖的劝解下,勉强达成了共识,即不去攻打叛军在长安围困的主力,而是去劫掠叛军在秦州到长安之间的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