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重返泥阳
第一百零五章 重返泥阳 (第2/2页)说到这里,众人才反应过来,之前他们是在按照一个纯粹的军事问题来思考,但实际上,这还是一个政治问题。若是独自脱离征西军司前往凉州,事后会不会被梁王推诿,把战败的罪名推到他们头上?大家在心中暗自衡量,觉得确实是很有可能的事情。
李含的面色也不太好看,但他也知道,这是原则性的问题,的确不能小觑,可他又有些不甘心,问道:
“非常时期,不可用常理来论,去凉州还有生路,去他处不是死路一条吗?”
“当然还有别的生路!”
刘羡沉思已久,从地上拾了一根木棍,在沙土上画了一条由西向东的线,指着南边回答道:“正如世容兄所言,我们若是去长安,路上必定会与胡贼撞上,这里确实不是生路。”
他将木棍指向线的北面,敲了敲,说道:“可若是我们不去长安,去北面呢?”
“北面?”索靖摩挲着下巴沉思片刻,随即意识到刘羡所指,问道,“你指的是去北地郡?你那儿?”
“是这样。”刘羡颔首道,“我们可以沿着子午岭从西北边穿过去,快马加鞭,昼夜兼行,应该只需要两到三天,就能抵达北地郡境的泥阳。”
但李含随即嗤笑道:“这哪里是生路?虽然解了燃眉之急,但从长远来看,我们既然不能与长安主力汇合,叛贼又拿不下长安,那就必然会席卷渭北,到时候他们调兵来打北地,莫非你指望长安会派出援兵吗?若是洛阳朝廷不派出援兵,他们宁愿在长安老死!”
刘羡也认同这个观点,但他从来没有幻想过长安会派出援军,而是辩解说:
“这不重要,我想要的是另一支援军。”
这句话令所有人都讶然了,不禁齐声道:“还有援军?”
刘羡将木棍指向更北边,说道:“别忘了,这次的胡人之乱到底是怎么造成的,不就是拓跋鲜卑西征所导致的吗?我们回到北地后,可以派使者进入朔方,向拓跋鲜卑请求援军。”
众人恍然大悟。由于过去的岁月里,朔方一直是无人管理的混乱区域,所以大家一直将其当做不毛之地,并未放在战略全局内进行考量,可现在刘羡一经指出,他们才恍然想起,现在的朔方已经由拓跋鲜卑控制了。
别人或许对拓跋鲜卑的实力不了解,但见过拓跋猗卢的刘羡知道,这是一股可以动用十万骑兵的武装势力,远比现在的征西军司与叛军强大。只要他们愿意加入战争,叛军是绝无可能获取胜利的。
索靖明显已经有些心动了,只是还有些许疑虑,把刘羡拉到一旁,低声问道:
“怀冲,你和我说实话,要说服拓跋鲜卑出兵,你有几成把握?”
刘羡低声回答说:“索公,拓跋鲜卑和铁弗人、匈奴人打了上百年,相互之间是有血仇的,他们怎么可能坐视齐万年占据整个关中呢?在我看来,只要说明利害,总不至于无动于衷吧?实在不行,我们守不住了,从北地退到朔方,也有一条退路啊!”
索靖对这个回答还是感到满意的,他当即宣布道:
“明日一早,我们就全军出发,到北地泥阳!”
李含哼了一声,没有表现出异议,其余人自然也就都认可了。大家在没有遮蔽的篝火间凑合睡了一夜,第二天就骑马再次上路。
他们没有敢再接近好畤县,而是故意从山林间穿行,经六陌一路往东北的深山密林中绕行,直接翻到了位于桥山山脉的泾水河谷,而后沿河而行,直到当年秦国所修的郑国渠谷口处,他们牵马过河。
郑国渠所在的地方,因为年代久远维护困难,早已经失去了当年灌溉千里沃土的作用。但干涸的河道已经率先长出了一些嫩绿的野草,这就起到了指引晋军的作用,他们不需要关注其余什么,只需要沿着渠道狂奔。大概两天时间过去,他们就成功抵达了北地郡的富平县。
正如刘羡所料,此时的北地郡还没有遭到任何叛军的侵扰。再过几天,马上就要到二月了,北地的农人们正在耕地里开垦播种,田野与山塬间一片祥和。但这不过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收到消息罢了。
得知到有大量晋军入驻的消息后,傅晞作为北地士族首领,领着一众士人前来迎接,同时来打探消息,毕竟在帝国的边境,他们收到消息的速度也较为迟缓。
刘羡对此毫无隐瞒,他说道:“梁王殿下已经败了,现在败卒星散,我也不知道详情。”
此言一出,顿时引起一片哗然。晋军的一败再败,显然超过了士人们的想象,因此他们的脸色苍白如纸,已经不敢想象接下来的发展了。
索靖是想稍作修饰的,他对士人们说:“不用担心,胡贼虽然胜了一阵,但又能如何呢?只要攻破不了长安,他们迟早会被击败。”
但刘羡却不愿意给众人这种幻想,他先对索靖说:“索公,到了这个时候,再说些好话也无用了,现在是众志成城的时刻,缺少不了坦诚相待。”
而后又对士人们道:“诸位,胡贼势大,马上又要席卷关中了。我们不能指望朝廷派出援兵,因为没有时间,我们也不能指望敌军不来攻打这里,因为这不可能。”
“我们只有像焚身一样,贡献出自己的每一份力量,才有可能燃起胜利的火焰。希望诸位把包括生命在内的所有都交给我,我们会竭尽全力地准备接下来的战事,获取最后的胜利。”
刘羡的声音略显低沉,实际上,他从来不会做什么激情洋溢的演讲,而是用沉稳的行动来表现自己。但言语其实不是说出来的,言语其实是做出来的。把言语当空话的人自诩为超凡脱俗者,可只有把言语视作枷锁的人,才能获得他人的聆听。
士人们想起刘羡收复北地的战绩后,惶恐没多久就消散了,他们开始和刘羡商量起具体的细节来。
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但也仅仅只是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