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6.庆功宴
406.庆功宴 (第2/2页)比如每日为签约达人们更新日常视频,做图文内容,建立官方粉丝群,接下来甚至还推出了专门的短视频App。
有了粉丝,就像各大直播平台的当红主播,有了每天送“跑车”、送“游艇”的拥趸。
商业变现就成了“为有源头活水来”的事情。
“别说了孙姐,你反应还算快的,其实看到节目成功之后,我才后知后觉,意识到时代变了。”
天行传媒的老板马延琨插过话头,笑呵呵调侃道。
“虽然是小吕公司的艺人拿了总冠军,但她有颜值有实力,说到底,我也没觉得有多出人意料。”
“可像孙昕那样的纯素人,能够挤进出道位,甚至压过我们许洁一头,这我真有点看不懂了.”
“最牛逼的是,孙昕还没起势的时候,你点金传媒就把她签了下来!”
马延琨摇了摇头,晃了晃脑子里的酒气,笑着看向吕锦程。
在这个圈子混迹接近二十年,他的固有认知正在逐渐瓦解。
在传统偶像制造模式下,想要成为明星,需要得到绝大多数粉丝的认可。
就像马延琨自己所说:“女团一定要出圈,一定是大众偶像,所以它一定能受到音乐圈、舞蹈圈、时尚圈等多个圈层的认可。”
可是,当年轻人的朋友圈很快被孙昕刷屏的时候。
【昕机不妙,需要你一票!】
【你努力,我努力,昕昕就能创奇迹!】
孙昕一度成了社交媒体热传的现象级艺人。
事实上,孙昕并非“典型”偶像,她是还在读书的素人。
唱跳小白,业务能力几乎为零,圆脸蛋,身高不足一米七,外形也不符合大众对女团的白高瘦审美。
但她阴差阳错,和自带流量的缪可言,住在了同一间寝室。
直播过程中,她一口地道的星城塑料方言,甜美可爱的外形,泼辣大胆的辣妹性格,以及对于独立女性精神的推崇,很快成了节目的话题人物和大众茶余饭后的谈资。
在一些观察者眼中,《女神101》并非一档常规意义上的唱跳综艺,而是一场空间时间高度集中的社会实验,是现实社会的缩影。
金字塔形的节目Logo和选手座位分布,带有强烈的隐喻意味。
101个各路出身背景的年轻女孩集中封闭住宿,以月为单位持续竞争,有人跃迁,有人坠落,最终只有10人站上金字塔顶,成团出道。
舞台上的唱跳表现,只是整场竞争中很小的一部分。
人在极端环境中的生存状态,才是这档节目真正调动观众兴致的内容。
基于这一原则,女孩们近乎一切行踪都要经受镜头的记录,睡觉也不例外。
“我这人比较俗气,也没想别的,就是觉得她性格挺不错,出道没机会,做个主播也能赚钱。”
吕锦程咧嘴一笑,大大方方说着。
“这孩子我也有印象,当时还跟同事讨论过。”
孙莉接过话头。
《女神101》总计考察了几乎近万名选手,漂亮女孩不计其数。
总导演孙莉见到孙昕时,戳中她的是“朴实的气质”。
她回去后跟同事说,这个孩子漂亮是漂亮,但不能张嘴,塑普味道太强烈。
反复讨论后,选角团队觉得这正是她的亮点。
“谁说非得说普通话才能当明星呢?”
早在节目定档的时候,就已经明确了《女神101》的选手选拔准则:要突破纯唱跳综艺的边界。
要“出圈”。
不只看唱跳实力,而要让社会各类人群,都能从节目中找到情感投射的对象。
从数据上看,节目也的确做到了。
孙昕之外,还有几乎收割节目大部分流量,以真心迅速出圈,一夜之间家喻户晓的缪可言。
《女神101》也借此成功走出网络综艺的核心圈层,成了名副其实的爆款。
看起来,偶像已经从榜样,变成了一种标签。
标签化的偶像制造,将粉丝进一步细分。
“马总,你也别妄自菲薄,你们天行传媒这次也收获不少吧?”
有人站起身来,向马延琨举杯说道。
“还好还好,托节目组的福。”
马延琨脸上笑开了花。
正如刚刚吕锦程所说,这次节目的成功,真真切切地把“蛋糕”做大了。
以至于一个原本不入流的十八线小糊咖,参加《女神101》后,都有机会收割粉丝,产生商业价值。
按照马延琨自己原本的计划,天行传媒的练习生许洁应该再训练一段时间,才能正式出道。
但面临渴求已久的机会,他几乎没有别的选择。
“练两年和练五年肯定是有差别的,但是行业发展太快了,大家完全等不了多的那几年。”
换句话说,粉丝太多,偶像已经不够用了。
创业这么长时间,今年3月,天行传媒公司第一次有了正向收入。
这是《女神101》开播后的第一个月。
天行传媒借着许洁带来的东风,为旗下的练习生们推出了新单曲。
B端不断找上门来的品牌推广,让马延琨一度看到了春天。
偶像经纪市场,似乎正在迎来品牌合作的全面爆发。
节目还没结束,最后一次公布人气排位的时候,丝芙兰官宣许洁成为其品牌挚友。
而小透明孙昕,则成为了悦诗风吟大区代言人,代言的IDo香水上链接当天就卖到脱销。
前五出道位的代言全部排起了长队。
更不用说,那位有机会问鼎冠军的缪可言
目前,在国内偶像产业生态链中,消费端已逐渐成熟,从品牌代言能力及“饭圈”的消费力即可窥见一二。
下一阶段,《女神101》见面会的公开票价,中间档为2098元,甚至高于许多一线歌手演唱会价格。
为了走进人气榜前十,很多粉丝也在用实实在在的金钱去换取投票。
一切看起来欣欣向荣的样子。
一个现实是,国内偶像经纪公司大多都是近两年才陆续成立,其人才选拔和培训,都还缺乏时间的考验。
面对市场对新人的渴望,人才储备成了摆在偶像经济公司面前的难题。
回归到行业本质,这个关于“人”的生意,很可能会倒在后继无人上。
但毫无疑问,在这场本土偶像团体的“大型生存实验”里,每一条路都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