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章 铮言辨清浊
第六百四十章 铮言辨清浊 (第2/2页)嘉昭帝脸色阴沉的问道:“为何林兆和会牵连舞弊之事,事先为何无人向朕禀告!”
韦观繇听了嘉昭帝的质问,心中有些困惑,吴梁之死会让会试舞弊案陷入僵局,这才是事情症结所在。
圣上不关注此事,怎么会关注起这个林兆和,此人并不是此案关键……
韦观繇虽心中迷惑,但圣驾发问,他自然没有不应答之理。
他急忙说道:“因吴梁落网之日,林兆和刚巧出城访友,无法拿问,也未落罪名,只能暂缓另案办理。
此人罪责,未有定论之前,臣等不敢擅报御前。”
嘉昭帝听了韦观繇的解释,也算有些道理,但依旧眉头深锁,眼神中有一种异样的愤怒。
贾琮此时手拿卷轴,侍立一旁,所谓旁观者清,将嘉昭帝的古怪表情,清晰看在眼中。
他和韦观繇都有同样的感觉,嘉昭帝对林兆和似乎有种异样关注。
林兆和身为杭州府解元,在举子之中虽有些名声,但贾琮一时想不明白,他和高高在上的嘉昭帝有何联系,为何会引起皇帝关注。
如果说林兆和还有什么引人瞩目之处,那就是他紧随贾琮之后,名列今科会榜第三名。
……
贾琮想到这一桩,心中不由一动,他即为春闱下场考生,自然对春闱相关之事,都十分关注在意。
他的授业恩师柳静庵,不仅有文宗学圣的美名,未致仕前官居礼部大宗伯,曾担任过数次春闱主考官。
因此,柳静庵对于春闱应考、阅卷、遴选、排榜等诸般考务诀窍,其捻熟的程度很少有人可以相比。
贾琮作为柳静庵晚年最器重的入室弟子,他自然会将春闱所有相关事由,都向这少年弟子悉心讲解。
贾琮有了柳静庵这等罕见名师,使他对春闱事务了解程度,比之三大春闱主考官,只怕也不遑多让。
所以,他对殿试策卷的评选规则,自然也非常清楚。
其中最重要的一桩,会榜前十八名的考生,只要殿试策卷水准相当,他们的策卷会直接呈送皇帝评阅。
殿试一甲三名,不出意外之状,也在会榜前十八名考生中产生。
林兆和身为今科会榜名列第三,他的殿试策论考卷,必定会在上呈皇帝评阅之列,这是嘉昭帝唯一留意到他的机会。
但即便因这样的缘故,嘉昭帝知晓林兆和的存在,韦观繇提到对方牵扯科举舞弊,皇帝也不该露出这等意外愤怒的神情。
除非林兆和的殿试策卷,在上呈嘉昭帝评阅过程中,不仅仅是让皇帝留下印象,而是引起某种赏识和高度关注。
贾琮甚至能隐约推测,那份本该在十五日张榜,又临时被礼部封存的殿试金榜,林兆和极可能被嘉昭帝点为一甲之列。
以林兆和杭州府解元的才华,会榜名列第三的名声,最终出现这样的结果,一点都不会让人觉得意外。
只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嘉昭帝听到林兆和竟牵连入科举舞弊,才会出现这种被欺骗和愚弄的愤怒。
贾琮脑海中心思电闪,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想到这种可能性,而且他肯定这不是自己无端揣测,而是非常接近真实的原因。
方才嘉昭帝对林兆和的异样关注,大理寺卿韦观繇也流露出困惑神情。
这其实并不奇怪,因韦观繇不是本次春闱主考官或属官,他对本年春闱的内幕,知之甚少。
他大概知道林兆和是会榜第三,是一位有些份量的贡士,
但他只会从三法司侦缉角度,去分析定位问题,如林兆和坐实舞弊之罪,将成为本届会试的奇闻……
他不像贾琮这样身在局中,利害相关,自然没有贾琮剖析症结的敏锐之思,片刻之间便能推测其中深层根由。
如果贾琮知道,殿试评卷之时,嘉昭帝让三大主考各自提名一甲人选,吏部尚书陈默举荐之人就是林兆和。
他会知道自己这番推测,当真是半点没错……
……
当日江流游走市井,打听到舞弊案诸般细节,让贾琮对事情来龙去脉,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
主考官徐亮雄考前接受举子拜谒,举止有失当之过,考中所出策论制题,让考生有取巧之机,其有失职鬻题之罪。
但仔细推敲事情前后,徐亮熊并没有蓄意舞弊之心,似乎冥冥之中,许多因缘巧合,最终促成事发……
根据市井流传消息,吴梁并没有贿赂勾结徐亮雄,他只是上门拜谒,并得到对方拟题指点。
徐亮雄也最终落选会试主考官,本来他所出拟题毫无价值,不过是士人来往应酬的雅事。
可偏偏在会试入场前一日,主考官黄宏沧遇害,徐亮雄仓促接任主考,朝廷为防生枝节,对此消息已隐蔽处理。
所以,当初贾琮和其他考生人贡院应试,听闻主考官变更,众人都觉得十分意外。
可偏偏吴梁能如此机缘巧合,事先便得知主考官更换之事,原本毫无价值的拟题,一下成了巧取功名的终南捷径。
试问换了另外一位举子,遇到这等巧合机缘的诱惑,是否就会秋毫无犯,毫不动心,只怕是很难的……
所以在贾琮看来,吴梁有取巧舞弊之罪,但是罪不至死,但最后因不愿诬他人,自尽身亡,让人心生恻然。
贾琮想到当日殿试结束之后,林兆和曾主动与他攀谈,虽只是寥寥数语,但对方的举止气度,却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这样的人物,才华时运异于常人,锦绣前程举目可望,必定是行止谨慎,贾琮单凭直觉感知,不信林兆和会做舞弊之事。
他私下推敲梳理舞弊案诸般细节,发现整件事情的走向,被许多或明或暗可怕巧合所左右,仿佛是某种天意使然,让这些人难逃劫数……
……
嘉昭帝正为吴梁突发自尽,林兆和牵连落罪,满腔恼怒,心中思索处置方略之时。
听到身边有人说道:“圣上,臣也为今科贡士,对会试舞弊案也多有留意,听过不少市井传闻,臣有浅陋拙见,不知当讲不当讲。”
嘉昭帝见贾琮突然出言,目光微微一亮,说道:“贾卿曾在金陵屡破大案,精通侦缉断案之术,如有所得,但讲无妨。”
贾琮说道:“圣上,臣未曾参与此案,对于此案的了解,多得之于市井之闻,不敢对涉案定罪之人,妄下断言。
但今科贡士林兆和涉嫌舞弊,如今还有存疑,臣方才听韦大人所言,觉得林兆和之事,颇有疑点。
臣在会试之前,虽不认得林兆和,但殿试收卷离宫之时,却与他有一面之缘。
虽只是寥寥数语相谈,但此人气度从容,言辞和润,举止不俗,不像是轻忽巧令之人。
林兆和乃杭州府人,江南自来科举荣盛,尤在北地雍州之上,林兆和能为杭州府解元,举业才华卓绝,自不待言。
以其才情城府,取进士之资,并不算什么难事,他能名列会榜第三,可见一斑。
以他之能,实在没必要铤而走险,去做科举舞弊这等风险之事。
再则,举报吴梁的举子周严,臣听市井传闻,此人是今科落榜举子。
以落榜之身举告上榜之士,其人动机颇有商榷之处,是否为落榜怀恨?举告林兆和是否为揣测?尚需明辨深究。
三则,嫌犯吴梁先前已对舞弊之罪,画押供状,单凭此事,仕途前程已毁,对于士人而言,乃生不如死之事,但他却并没有因此自尽。
为何周院使逼迫其证供林兆和舞弊,他却情绪激荡,不惜自戕性命,此举不合常理。
臣以为,吴梁虽因舞弊之过,仕途前程尽毁,但生念未绝,良知尚存,在逼供之下,不愿诬陷同窗至交,万念俱灰,才会决然自尽。
刑讯定罪,人证、物证、旁证三者齐全,方可正大光明,名正言顺。
如今人证吴梁已死,物证未曾言及,旁证又是为何,三者零落,如何定罪?
臣以为,三证不全之下,人犯以死明志,比之推事院严刑逼供,更能印证林兆和有罪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