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明争暗斗(求追读)
第十一章 明争暗斗(求追读) (第1/2页)李景让出身官宦世家,早年丧父。
幸得母亲郑氏悉心教导,凭才学踏上仕途,首任官职便是谏官右拾遗。
身为谏官,他刚正不阿,对朝堂弊病直言不讳,也因此得罪了不少出身名门望族的权贵文官。
如崔须彀之流,便与他道不同不相为谋。
后来,李景让被下放地方,依旧一心为民。
他深知农业对百姓的重要性,于是积极组织民众兴修水利,改善灌溉条件。
灾年时,又果断开仓放粮,救济饥民;
大力打击盗贼,让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据同僚统计,他任职期间查处的贪官污吏案件将近六百起,赢得了巨大的清誉,得以重返中枢。
只有李景让自己知道,他虽惩处了不少小官吏,却对那些附着在根源处的大患,深感力不从心。
在大唐官场沉浮三十载,他也难免磨去了年少时的棱角。
出任礼部侍郎主持贡举后,他一心公正选才,拒绝请托条子;
奈何礼部不是他一人的礼部,李景让不接的条子,有的是同僚接。
在这复杂的官场,他虽心有不甘,也只能与光同尘。
直到当今圣上登基,召李德裕回朝为相。
李德裕暗中谋划,打算在两年内铲除仇士良,邀请李景让加入其政治联盟。
这与结党营私有何区别?
放在十年前,不,哪怕是五年前,他都定然不会答应。
可如今,他太渴望为大唐做些拨乱反正的实事,而非只惩处那些低品级的贪官污吏。
于是,身为礼部侍郎的他,违背了多年坚守的为官原则。
不仅违规带出黄巢的考卷,还同意李德裕的安排,将黄巢破格录取。
昨日,黄巢在大庭广众之下自曝白卷、录取违规。
那一刻,李景让是真心实意地感到惭愧,真心实意地跪下,向圣上认罪请辞。
因为他匡正朝纲的初衷变了。
所用手段如此卑劣,与他原来一心想要肃清的官场蠹虫并无二致。
圣上虽然只削去礼部侍郎之位,还保留了他知贡举的官职。
可他自觉无颜面对,天下勤奋苦读的莘莘学子。
脑海中唯有一个念头:
待这场殿试阅卷结束,即刻递交辞呈,至此远离官场的喧嚣与纷扰;
找一处宁静的山林,隐姓埋名,度过余生。
可谁能想到——
黄巢竟会给身为此次主考官的他,赠上一首诗?
在不糊名的科举背景下,这般举动似乎也算不上违规。
但其中的蹊跷之处实在太多。
黄巢究竟是如何得知,自己正深陷内心的煎熬,急需有人来为自己舒缓愁绪?
又怎么会如此才情横溢,仅仅用了二十八个字,便刺中他内心最彷徨的角落?
莫非,他真是慧眼如炬的天才?
李景让拿起黄巢的考卷,眼眸中透着审视与思索。
他从卷首起,逐字逐句地细细研读,不放过任何一处细节。
直至最后,他的目光再次落回《石灰吟赠乐和李公》,轻轻念出尾句: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念罢,他连声称道:
“好,好,好啊。”
旋即,李景让命人取来殿试所有试卷。
他自上而下,数到第十九时,将黄巢的卷子插入其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