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竹简木牍东方朔
第五章 竹简木牍东方朔 (第2/2页)简竹,要在火上炙干,这道工序叫做“汗青“或叫“杀青“,使其易于着墨和防蠹。
以前我们在农村砍竹子做竹椅,就是要用火炙使其弯曲,炙的时候,青竹片上的汗珠冒出来,有诗意。
简的宽度一般为0.5~1厘米,厚数毫米,长度根据需要而定,在汉代有3尺、2.4尺、1.2尺、0.8尺等。
汉代定制:儒家经典和政府颁发的律令用长简,诸子百家著作用短简。各时代所用简的尺寸不尽相同。每枚简上书写一行字。也有少数简加宽约一倍,书写两行,径称为“两行“。
大多数是先编后写。简册这种形制到汉代已臻于完善。例如编连以后,书写时除少数的以外,大多上下都留有少许空白,犹如纸质文献的天头和地脚。
简册的最前面的两枚一般是空白简,叫“首简”或“赘简”,是后世书籍扉页的起源。
有的简册在每段文字之前有小题,末简有尾题和总计本篇字数。有的在每枚简末或简背上都标有“页码“。还有的简册以“扁方框、圆点、圆圈、三角形”等符号标明篇、章、句的所在位置。
五、牍木,为木质,与简不同之处是加宽好几倍,有的宽到6厘米左右,个别的达15厘米以上,呈长方形,故又叫做“方“或“版“。
牍多用来书写契约、医方、历谱、过所(通行证)、书信等。
皇帝诏书用尺一牍。牍也用来画地图,这是后世称一国疆域为“版图“的由来。
牍同时也用来书写一部书内所包含的篇名,这或许就是后世书中目次的起源。
更多的牍是用作书写随葬品的清单,称为“赗方“,写在简册上则叫“遣策“。
觚,用木头削成多面的棱形,可有至七、八个面。较长,有的长至80多厘米,容字较多,常用来抄写《急就篇》、《苍颉篇》等字书。
也可用作记事、打草稿或练字。居延、敦煌出土较多。
由简牍生成的策、简、籍、簿、笺,札、检、椠等。竹、木边旁反映出简牍的制做材料。
东方朔(约前161年—前93年),字曼倩,平原郡厌次县(今山东德州陵城区)人,是汉武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辞赋家、政治家,以博学多才、幽默诙谐和机智善辩闻名于世,被后世誉为“滑稽之雄”。
他刚到长安就给朝廷上书,写了三千支竹简。三千支竹简约七八万字尽显他的风采。
毛笔的使用使书法得到运用;竹简的容量又限制着字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