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剧本围读,开大!
第85章 剧本围读,开大! (第2/2页)张一谋说完,有个配音老师就充当了旁白,在那深情的念了起来。
“这是一个发生在人道洪流的真实故事。”
“上世纪70年代初,为了响应领袖“开门办学”的号召,全国各个学校都派出师生到农村去学习。”
“汽车站!”
“把行李带好!”
饰演老师的中戏著名演员成太燊突然开口,看着一旁的李雪建:“张队长!”
这台词一出来,陈瑾就感觉到了对方的功底。
旁边的朱颜曼兹显然紧张的要死。
光听,就感觉到这一句说的有多么份量,而李雪建沙哑的声音,更是仿佛代入到了那个年代:“你好,来啦?”
这时候的李老师,已经是鼻咽癌中期,但台词味很浓,不像未来,随着病情恶化,经过化疗和手术后,声带等等都受到了破坏,需要看字幕才能懂。
但即使是这样,他说话依旧很有力量,掷地有声;配合表演和声音,能够迸发出角色的独特魅力。
这就是功底和实力。
一众演员,根据剧本在那用台词技巧读了起来。
有时候还会配合表演和声音,但围读,最考验的就是一个演员的台词水平。
终于,轮到静秋说话了。
剧本一开始,就是张队长和老师的对话。
从他们的口中,一众学生知道了村口有一棵被称为“英雄树”的山楂树。
这棵树,在如火如荼的抗日战争年代里,见证了无数革命先烈,为祖国为人民英勇献身的可歌可泣场面。
也正是因为这样,英雄的鲜血浇灌,使得本来开白花的山楂树,花色愈变愈红,到了后来,彻底就开红花了。
这就是《山楂树之恋》这本书书名的由来。
“谢谢队长!”
“大妈!”
“哎~~”
幸好一开始静秋的台词很简单,但哪怕是这简单的几句词,在场厉害的人,都听出了朱颜曼兹的台词很弱。
没有什么节奏变化,气息起伏。
拍戏跟我们正常说话,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表演的效果,跟生活对话最大的不同,在于气口和清晰。
你得让观众听得清你说的是什么,现实生活中对话面对面,要求不高;但电影的要求,要满足大众。
所以台词就一定得精准。
“找个台词老师,突击培训!”
张一谋朝着身旁的导演助理李爽说着。
这就是围读剧本的一些意义,找出演员的一些缺点,进行专门的突击。
很快,第一场的围读结束。
张一谋开始总结,编剧开始大讲特讲,指出问题,现场顿时激烈的讨论开来。
气氛着实有些热烈。
陈瑾是第二场的主角,他第一场没有任何戏份,所以压根插不上嘴。
朱颜曼兹却是看着陈瑾,额头上都是汗,实在是太有压力。
这玩意,比艺考可难多了。
艺考就面对几个主考官,这要面对整个剧组,而且还有很多影帝影后级别的老师。
关键所有人的眼神,有时候全部集中在你身上。
新人,很多都扛不住。
所以剧本围读对他们来说,就是体验和走个过场,也没人会说他们,只是让导演放大的看到各种不足。
终于,在进行了将近10分钟的梳理,第一场顺利通过。
众演员都知道怎么演了,剧本有些地方做了修改,老谋子也有了一个拍摄的概念,摄影师知道了一些场景的拍摄要求……在座各个组都清楚了自己的任务。
“第二场,开始!”
张一谋看了眼陈瑾,第二场就是在勘探队。
静秋:“你三爹在哪儿啊?”
童星:“勘探队!”
“这里最好有手风琴和配乐,还有勘探队队员的歌声!”
编辑阿美突然说了声。
“嗯,可以!”
“陈瑾,手风琴带了吗?”
张一谋突然朝陈瑾说着,陈瑾点了点头。
“拉一下!”
“要唱歌吗?”
陈瑾突然反问了一句,这时在场的好多人都抬起了头,看向了这个没有一点名气的男一号。
“唱什么歌?”
张一谋都被陈瑾问愣住了。
“《山楂树》啊,苏联版本的《山楂树》,翻译版本!”
“我一边拉手风琴,一边唱!”
张一谋:“……”
在场所有人:“……”
“来!”
张一谋标志性的笑容露了出来:“给大家露一手!”
“好!”
陈瑾一把拿起脚边的手风琴,人瞬间沉浸到了《山楂树之恋》的电影中。
整个人的感觉,一下子附体到了老三身上。
兹~~拉拉~~~
悠扬独特的手风琴旋律响起,陈瑾刚刚升级过的台词和嗓音,这一刻也完全从他得口中唱出。
“向树下走去,清风吹拂不停~~”
“在茂密的山楂树下,吹乱了青年旋工,和铁匠的头发……”
“……”
抑扬顿挫的唱功,和70年代苏联唱腔的歌喉,瞬间响彻了整个围读场。
唰唰唰唰——
所有坐在那的人,摄影组、录音组、导演组,尤其是配乐组,每个人都瞬间抬起头,直勾勾的看着陈瑾。
显然被他这一开口的歌声,仿佛拉回到了70年代。
要知道,那个时代唱歌的方式,跟现代还是不一样的。
但陈瑾这家伙,就唱出了老谋子记忆中的那种翻译唱法,就跟很多苏联歌曲一样的腔喉。
“……”
朱颜曼兹看着身旁微笑吟唱的陈瑾,内心中仿佛被狠狠的敲击了一下。
既有对陈瑾饰演老三的复杂,又有跟陈瑾巨大差距的一种落差!
同样是新人,为什么差距能这么大?!
应该还有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