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八章 学阀和财阀的雏形
第三百三十八章 学阀和财阀的雏形 (第1/2页)八月底,剧组给演员们放了几天假。
刘伊妃要去北美跑几天《异域2》的路演,最主要是导演路宽不得不回京两天,参加泛亚电影学院最后的面试和开学典礼。
剧组只有赵飞带着群演拍一些战争场面的戏份,等待他回来检核。
2005年戛纳影展,时任电影节评审团主席的路老板在全世界媒体的目光下,宣布成立泛亚电影学院。
包括办学细则、培养方案、校方背景、导师阵容等信息一时间甚嚣尘上。
一年以来,不但是亚洲范围、还有来自新西兰、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年轻导演、影视行业从业者投递报名邮件。
全球二百多位报名者给学院的官网投递了简历、短片,校方经过层层筛选,这才发现亚洲电影导演后继无人的现象确实很严重。
如果只从亚洲范围内筛选,也许连五个合格的青年导演人才都找不出。
不得已,路宽、张惠军以及东京艺术大学校长平山郁夫、韩国中央大学校长郑云灿等人沟通后;
也是在和东宝株式会社、希杰娱乐的照会下,学院放宽了限制。
不再限于亚洲范围,年龄上也不做硬性要求。
扩大了选材标准,路老板这才又发现不少后世的“好苗子”。
北电办公室里,参与筹备的三国校长和路宽一起,正翻看着第一届泛亚电影学院学员名单。
青年导演手中,第一页就是罗泓轸。
这位现年32岁的韩国导演,去年因为一部黑色喜剧《完美的红鲷料理》崭露头角。
后世2008年第一部长片《追击者》让金允石拿到了青龙奖影帝,新人河正宇一炮走红。
更为出名的是号称韩国犯罪片巅峰的《黄海》,以及魔幻现实主义的悬疑片《哭声》。
再往后翻,韩国竟然只选拔出了这一名学员。
“郑校长,看来韩国国内的青年导演人才也有些断档的意思啊?”
郑云灿还没答话,头发灰白的平山郁夫就操着一口怪异的日式英语:“现在的中日韩,情况类似,中国也就是路桑这样的青年人才问世,不然整个亚洲都有些面上无光了。”
2006年的当下,东亚各国电影市场都经受着好莱坞的冲击,但却表现出不同的产业态势。
韩国第一个向好莱坞靠拢,开始了犯罪类题材的类型片探索。
2000年代初凭借《老男孩》、《杀人回忆》等作品在国际上崭露头角,但这些成功主要归功于朴赞郁、奉俊昊等中生代导演。
朴、奉二人,换算一下相当于内地张一谋代表的第五代导演,他们的上一代林权泽,也就相当于内地的谢飞,吴天明这种第四代。
韩国年轻导演虽然有一些实验性作品,但整体上缺乏商业片的成功案例,乏善可陈。
日苯电影在艺术片领域依然强势,是枝裕和、岩井俊二等导演在国际上备受赞誉,但商业片领域看不到后起之秀。
鬼子的电影市场都被动画电影和好莱坞大片占据,真人商业片几乎无人问津。
相比之下,中国其实稍好。
原世界线的2006年,国内正处于商业化转型初期,《英雄》开启大片时代,但新生代导演大多还在摸索阶段。
宁皓凭借《疯狂的石头》崭露头角,但整体上年轻导演缺乏国际影响力。
东亚三国年轻导演的断代和式微,有各自的原因,也有共因。
比如市场导向方面,整个亚洲电影市场都过度依赖商业大片,导致年轻导演难以获得资源和支持。
还有教育滞后,电影教育体系尚未完善,许多年轻导演缺乏系统的训练和国际视野。
再加上文化断层,年轻一代导演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之间难以找到平衡,作品往往缺乏深度。
这些因素,正是路宽这一世提出的泛亚电影学院项目的意义所在。
也是他在学术上能联合三校,资本上与希杰、东宝共舞的深层次原因。
因为他能给大家带来利益。
对于东亚三校,各位校长都不奢望能培养出路老板这样的、被寄予下一代的亚洲黑泽明的厚望的天才。
但是培养出一些合格的类型片、商业片导演总算不是痴心妄想吧?
电影学院也是这个产业链上的一环,他们没理由不支持。
而对于东宝、希杰来说,能手握一个类型片大导演,也是在电影投资这种极度不稳定的产业中,最大的盈利保证。
就像希杰娱乐后世押宝的奉俊昊。
众人继续翻着手里的名单,日苯导演也只有一名滨口龙介。
现年28岁,东京大学文学专业毕业,曾师从知名导演黑泽清。
这位导演最突出的优势就是编剧能力强,他的电影大多是自编自导。
后世他还参与编剧知名导演黑泽清的《间谍之妻》,展现出他对历史题材和电影影像定义的谙熟,后世凭借《驾驶我的车》获得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
中国学员有两名,今年刚刚从北电毕业的导演系毕业生陆阳,自编自导了一部十五分钟的武侠默片报名,还请了同出于北电的老学长徐昊峰参演。
陆阳也是后世《绣春刀》系列电影的导演。
很显然,路老板选择他的原因,就是让他把逐渐式微的中国武侠片的名片捡起来。
如同他之前在北电和七君子论战所述——于电影一途,类型片是文化输出的最好工具。
另一位算是小小地走了个后门:《历史的天空》剧组的制片副主任郭帆。
原因不言自明,无需赘述。
问界的嫡系导演中,宁皓在喜剧片、系列片的路上狼奔豕突;
薛晓路以女性导演的细腻视角创作出一部部青春爱情电影;
陆阳和郭帆就是他给自己和问界培养的又两个类型片大手子,也是基于未来的文化输出的人才储备。
8月30号上午十点,北电校务会议室,针对四名亚洲学员,两名欧美学员的第一届泛亚电影学院面试开始。
所谓面试也就是走个过场。
因为前期招生和报考是以简历加短片的形式。
为防有人“捉刀代笔”,由路宽、周星池、诺兰、朴赞郁、吕克贝松、是枝裕和等六位导师;
以及张惠军等三位大学校长组成面试小组,对最后的入围者进行考察。
在专业导演面前,捉刀代笔的人是藏不住马脚的。
很简单地问一些他们自己提报的短片中的叙事逻辑和镜头语言的深意,不懂的人一试便知。
第一位面试者是来自BBC的纪录片摄影师加雷斯·爱德华兹,现年31岁。
他在后世以极低成本《怪兽》惊艳影坛,擅长结合实景与特效的沉浸式大片,有《哥斯拉》、《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等作品。
“各位导演好!”加雷斯文质彬彬的气质和一脸络腮胡的粗犷形成鲜明对比。
抬眼看去,在座的各位成名导师让他有些微微失神。
路老板节省时间,直接发问:“加雷斯你好,请确认报名短片《阴谋》是你自己所拍。”
“是的,路宽导演。”
“好,讲一讲短片中环形叙事的思路、以及第十二分钟男女主角的交叉蒙太奇的用意。”
“是,导演。”
纪录片导演出身的加雷斯语言风格简洁,叙事语速平稳,不出意外地顺利过关。
第二位学员名叫尼尔·布洛姆坎普,后世2009年以伪纪录片风格的《第九区》提名奥斯卡最佳影片,以低成本科幻片奠定国际声誉。
诺兰对他很感兴趣:“尼尔,你现在温哥华从事视觉特效工作,为彼得·杰克逊团队制作短片?”
“是的。”
“好莱坞的机会也很多,怎么会想到来我们东方的电影学院?”
尼尔摊手:“亚洲电影市场的潜力一直六大的共识,华纳在中国兴建影院、新闻集团的合资公司入股中国电影公司。”
“当然还有我喜欢的导演,路。他和迪士尼、米拉麦克斯的合作。”
“说实话,我原本打算,如果没有被录取,就到他的补天映画找一份工作。。。”
会议室里响起善意的笑声。
路老板点头致意:“我现在有点后悔录取你了,公司损失了一名北美的顶尖特效人才。”
尼尔忙不迭地摆手:“不不不!我可以免费给你打工,但请允许我追逐电影梦想,我喜欢你的科幻片《异域》,但我也想拍自己的科幻片。”
给彼得杰克逊做特效的,喜欢科幻、魔幻题材不奇怪。
这位以后可以朝着伪纪录片式科幻风格培养,加速他从特效师到导演的转型。
两个欧美学员面试结束,下面的四个亚洲学员就按部就班了。
说是选拔,何尝不是分蛋糕。
显而易见的,滨口龙介是东宝的押宝,希杰娱乐的李美静则是看好罗泓轸。
不过在北电的大学生志愿者喊到郭帆的名字时,现场出了些小状况。
人不在!
路老板皱眉等了两分钟:“让罗泓轸先进来吧。”
这小子跑哪儿去了?
蓟门桥前,郭帆正灰头土脸地一顿狼奔豕突,伸手凿开开学季的拥堵人潮。
他睡过头了!
在《历史的天空》剧组是他毕业以来从事的最艰辛的工作。
身心俱疲。
从七点半一睁眼去更新通告版开始,到拍摄前后的所有细碎、大小事务。
什么物理特效没有落石的孔了、风机太大导致烟雾吹倒绿布后期麻烦、需要有光替解决士兵有头盔的情况下的打光问题。。。
一切的一切都叫他大开眼界的同时,也恨爹妈没给自己搞个三头六臂出来。
后世的化缘型科幻片大手子,第一次感觉到拍电影的不容易,他需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
“郭帆!这儿!”
他刚想进行政楼,突然被公司另一个导演叫住了。
宁皓和徐争站在楼底冲他挥手。
郭帆心急如焚,但面对前辈又不好拿乔太过,勉强挤出一丝笑容走过去。
态度恭敬。
“宁导,徐导,你们二位这是。。。”
宁皓笑道:“我们找老板有事儿,就等你们面试完呢,你怎么才来?”
郭帆一拍大腿:“害!一个月没睡过囫囵觉了,昨天属实放肆了一回,到蓟门桥又被堵了二十分钟,急死我了。”
“两位大佬,我这实在抱歉,待会出来再跟你们赔罪哈!”郭帆双手合十,恭谨的态度叫人挑不出理来。
徐光头有些欲言又止,沉吟两秒才面色郁郁地跟他示意:“快去快去,迟到了挨骂事小,别再把你资格取消了就完蛋了!”
“是是是,回见了二位!”
看着二十五六岁的小伙儿,三步并作两步地迈步向前,徐争半天才摇头叹气:“邀天之幸,邀天之幸。”
他也报名了。
而且是带着《疯狂的超市》(夜店)这部爆款小成本电影的成功背景,带着他在问界耕耘了两年积累的经验。
以及他自认为的,和老板的亲近关系。
都是自己人,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时候,还能不捞一把吗?
没想到还真的就名落孙山了。
其实这也不要紧,路老板的权威向来是没有人敢质疑的。
你不看好我,那只能说明我还有路要走、错要改、苦要吃。
再低头耕耘就是了,总会有收获的。
问界的艺人、导演们不都是这么过来的吗?
可自从昨晚从宁皓嘴里知道郭帆这个他闻所未闻的年轻人也进入了面试名单,光头瞬间就心理失衡了!
他凭什么!?
徐争处事圆滑,精于世故,从因为《石头》跟问界结缘以来,他这两年在问界内部处了不少朋友。
这一打听,才知道郭帆根本不是什么领导孩子、名门之后,就是个普通的琼省大学毕业生。
也许是因为在《旅游卫视》某节目的剪辑水平引起了重视,被调到姜为的电视剧组工作,《历史的天空》开拍后又被老板亲自调用。
从这个角度看,徐光头面色灰败地酸上一句“邀天之幸”,也不算过分。
好友宁皓安慰他:“别多想,这两天趁着路总回京,他肯定要盘桓两天处理公司事务的,我带你去同他聊一聊。”
“哎,是得聊一聊。”徐争长吁短叹:“从《疯狂的超市》以后,我以为自己算是入了他的法眼了,可这。。。”
光头面色晦暗难明,突然警惕地四下环顾了一圈,低声对同伴说了句什么。
宁皓大骇!
——
教务会议室内,路老板生气地一拍桌面:“郭帆!什么场合你都敢迟到!?”
这是挥泪斩马谡,自己斩可以高高举起,轻轻放下,不给其他人说出话来。
郭帆跑出一头的汗,身上的白色纯棉T恤还写着《历史的天空》剧组字样,面对现场九位面试官一个鞠躬到底。
“各位老师!对不住!”
他胡茬邋遢地一抬头,看见在座还有韩、日友人,又拿在剧组学到的外语,像模像样地又是一顿“私密马赛”、“米安哈密达”、“Sorry”的联合语种自我检讨,把大家都逗得笑起来。
“显着你了?”路老板面色依旧“恚怒”:“吕克贝松导演也在这儿,你怎么不讲法语?”
郭帆一脸便秘,不好意思道:“路导,这。。。剧组没有法语翻译,我还没学会呢。。。”
“OK,OK,我可以听得懂中文现在。”吕克贝松多精明,哪儿能看不出这是谁的人。
会议室内又是一阵笑声,本身就是走过场的简单检核,大家对这个诙谐幽默的瘦高小伙很有好感。
原因无他,他的性格适合做导演。
学院派眼中的导演,是高高在上的艺术主宰,充满文人的精致和雅趣。
但只有在“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市场环境下打拼过的路宽、周星池、诺兰等人才知道,导演是一个相对复杂和对综合能力要求很高的职业。
换句话讲,导演不仅是艺术创作者,更是项目管理者、资源整合者和团队领导者。
在高度依赖协作的电影工业中,善于社交的性格往往比单纯的才华更具决定性。
郭帆就是这样的人才。
路老板稍微出手化解了他迟到的尴尬,直切正题:“郭帆,讲实话,你提交的短片在技法和镜头上还比较稚嫩。”
“是,路导,短片是我改编自自己的《花开,那一年》,我自己也认识到很多不足。”
“这一次能够入围,确实是受宠若惊,但我一定会抓住这个机会,请各位老师放心!”
这话说得漂亮,且该表达的意思都讲得很清楚了。
郭帆哪里不知道自己得以“走后门”的真正原因,现在不过是当面表态而已。
周星池操着一口不大熟练的普通话:“路导讲,他看重你、决定拔擢你入围的原因,是报名表问题中的一些心得。”
他翻了翻资料:“报名表中的最后一个问题是:用一句话概括你对电影导演这个角色的认知。”
周星池又看了一遍,啧啧赞叹:“大家可以也看看,我个人觉得很有意思。”
众人低头,郭帆在这个问题后面写:
“拉投资的底线可以低,拍电影的底线一定要高。”“把自己当成项目经理一样去运营剧组,再把自己当成疯魔诗人一样去对待艺术。”
张惠军表扬:“很务实的概括,是个做事的人。”
诺兰笑道:“1998年,我通过短片《追随》结识制片人艾玛·托马斯,后来她成为我的妻子,用她的人际网络帮我进入了好莱坞。”
“郭,你的叙述可能是在讲我,我用男人一生的自由换来了拍片的机会,应该算是底线不高吧?”
众人大笑,郭帆双手合十示意无意冒犯:“其实,我这也是受到路导的启发,我是他的忠实影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