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七章 天才
第三百一十七章 天才 (第1/2页)“从纯粹的商业角度来看,被报道的好处远远超过了弊端。”
“这真的是很有趣的事情,非常有趣。”
“即使是纽约时报上一篇含有批评性的报道,可能对你个人有伤害,但是,对你的业务却可能非常有价值。”
“关键是,如果你有点与众不同,或者有点离谱。或者如果你做了大胆或有争议的事情,媒体不用邀请,就会争先恐后的报道你。”
“这正是你需要的。”
“在这个过程中别管他们,保持平常心。别听那些假新闻骂你,做你自己的事。”
“因为,他们在帮你通往成功的第三步。”
……
……
第二天,还是同样的时间,穿着工装一字裙的雪莉·桑德伯格,又一次走进了扎克伯格的办公室。
这次女人的表情带着一种无奈的表情。
在头一天,两人经过讨论,认为陈诺在《时代》里的回答,或许只是他偶然头脑发热的奇谈怪论,可以暂且不管。
但是,这一天,2009年9月15日的《人物》周刊却证明了,那个人并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
他是一直头脑发热。
而且是过热。
《人物》比起《时代》来说,侧重点并非是放在了他目前的社交账号上,它更关注他的本职工作,也给予了这位亚洲演员更多的版面。
整整七页的采访,
从2005年的柏林开始,到最近的戛纳,几乎涵盖了陈诺从最初到现在的这几年全部的演艺生涯。
人物的记者不仅谈到了过去的成绩,也谈到了他即将开拍的科幻电影。
或许就真的如同在开篇时所说,这是一次暌违三年的采访,想问他的问题有很多。
但是,当被采访人谈到科幻电影之后,又聊了聊未来世界之后,整个采访画风突变。
他又开始大谈特谈他那个视频平台,谈那个子虚乌有,闻所未闻的程序算法,给人的感觉好像马上就要从演员转行企业家了似的。
“facebook在这方面对我很宽容。我已经在中国注册了一个科技公司,专门准备做这件事。可能整个周期需要两到三年时间.”
看到这,扎克伯格抬起头来,摇摇脑袋道:“雪莉,你怎么看?”
雪莉·索德伯格道:“马克,会不会他是因为对我们的新合同不满,所以借此向我们施加压力?马克,我没有接触过他,我不了解他这个人。你的意见才是关键。”
扎克伯格转了一会笔,随后摇头道:“我无法判断。有可能你说的是对的。不过……”
他忽而笑了起来,“他真的对此一窍不通。他也选错了方向。我相信不用我们出声,自然会有人告诉他,他说的这些,是一个多大的笑话。”
小扎说得没有错。
接连两日在《时代》周刊与《人物》杂志上发表的言论,历经数日的酝酿、发酵,开始逐渐进入更多媒体的视野,引发广泛传播。
然而,报道的风向却大多充斥着奚落与嘲讽之意。
众多科技领域的专业人士纷纷表态,认为这就是典型的好莱坞低学历群体所展现出的浅薄见识。
那种魔法算法,简直就是外行中的外行才会诞生的想法。就目前的硬件基础以及数据处理能力而言,完全就是个童话故事。
一时间,铺天盖地媒体上都是对他的种种嘲笑。
在fb总部,扎克伯格以及雪莉见此也不由得放下心来。
这一下,这个突发奇想的中国人总该知道自己有多错,从而闭嘴了吧?
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在9月20日的纽约时报中,陈诺再次露相,并又一次提到了他那个被所有人嘲笑的视频交流平台。
“唐纳德慈善晚宴共筹集千万美金,NUOCHEN竞下2009年海湖庄园圣诞晚会冠名权,称将用作他视频平台的宣传。”
“在发言中,他称已经为视频平台想好了名字,叫做Instagram,意思是即时的电报,它将可以让用户像电报一样,飞速分享视频。”
当扎克伯格看到这篇报道的时候,和雪莉·桑德伯格一样,是真的搞不明白陈诺究竟在想什么。
为什么对一件毫无意义,看上去并没有任何成功可能的事情上如此执着?
排除掉对方已经疯了的选项……
这件事一下子就变得吊诡起来。
主要是这个人不是什么阿猫阿狗。
在fb上拥有近两千万的粉丝群体,被成为《时代周刊》称之为新王的男人,哪怕只是在慈善晚会上看似大放厥词的一通发言,也足够又在第二天掀起一股子媒体的报道。
不过依旧是嘲讽,依旧是无人看好。
诸如ABC、CBS、NBC等请来的专家,在节目中谈及此事时,无一不是摇头叹息,言语间尽是对其言论的质疑与批评。
全美国都认为,这个人已经不理智了,这个年轻的中国明星,在巨大的成功面前忘乎所以,故而出了一个大大的洋相。
可是,舆论风波也就在这样的嘲笑之中越刮越烈。
这件事在极其短暂的时间里,便在欧美主流群体人尽皆知。
五天之后,9月25日。
雪莉·桑德伯格再次拿过来了一份报纸。这次她的脸色就已经变得凝重了许多。
是当天的华尔街日报,其中有一段对PayPal的联合创始人,如今华尔街著名的天使投资人彼得泰尔的采访。
彼得·泰尔提到了陈诺口中的视频网站。
他并没有跟随其他人的看法,在言谈之中对陈诺口中那个视频网站非常感兴趣。
尤其是里面的算法,他认为虽然难度很大,但是一旦研发成功,将会对现有的互联网格局产生翻天覆地的影响。
这好像是一发信号弹。
在接下来的三天时间,许多网络上的blog博主都纷纷开始正儿八经的讨论起来,假如这种算法真的存在,它有些什么应用前景,包括陈诺口中的那个所谓的视频分享网站又究竟会是什么样子。
到了9月28日。
雪莉·桑德伯格再度拿来了一份报告,这次她的表情不仅严肃,甚至可以说是阴沉。
“马克,我想你现在就该和他再谈谈。不能让他再这么继续高谈阔论下去了。”
“雪莉,我们内部研讨过了,他的想法至少五年内都不可能实现。你担心什么?”
“马克,请看看这一句话,看看现在这些人,提到他的这个视频网站,都是怎么说的?”
扎克伯格看到报告里的关键词,皱眉重复道:“下一代的网络交互范式?”
“没错。下一代互联网交模式。这个说法如今已经在网络世界里不胫而走。马克,你想想,这对我们未来的IPO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尤其是这话出自咱们最具影响力的用户之口!”
“在我们还没有上市的时候,我们的Facebook,就已经成了‘上一代’。你让华尔街的投资者们怎么认为?单就这个称呼蒙上的阴影,就会让资本市场对我们公司的想象大打折扣。”
扎克伯格眉头紧锁。
雪莉·桑德伯格再次补充道:“赶紧叫他闭嘴,马克。至少问问他究竟是什么意思。”
在多家五百强企业都挂有董事席位的犹太女人,可不是什么唯唯诺诺的应声虫。
她跳槽而来得到的FB的190万B类股,也足够让她为自己未来的利益发声。
但是,最终小扎还是摇了摇头,道:“不,这只是他耍的花招。这是他的弥天大谎。”
“他一定是对合同里的某一款不满意。想要对我们施压。只是我不知道是钱,还是那些约束性条款,又或者是,我们的竞争对手已经在我们不知道的情况下,和他有了联络,给他夸下了一些海口。”
“我感觉他现在就是想要我主动开口。”
“而我不会让他得逞。”
“绝对不会。”
……
……
“当对方开始考虑应该如何解决你的问题,也就进入了正式谈判的阶段。”
“在这个时候,态度上的反复变化,不仅能让对手难以确定你的真正需求和意向。同时,还能简单有效的给对手制造心理压力。”
“所以,交易的艺术,第三步。”
“不停地在对方面前改变想法,打乱对手的谈判节奏和计划,制造焦虑,制造压力。最终,让对手的脑子里只剩下一个念头,那就是,不管怎么样,赶紧把这个该死的交易做完。
2009年9月30日。
马克·扎克伯格拿着电话,笑说道:“halo,陈,你现在在哪?有时间见面谈谈吗?我想,我们应该坐下来好好练聊一聊了。”
在他面前的电脑屏幕显示着陈诺FB账号。
上面发的最新动态是一张生活化的照片,是一个热热闹闹的舞台。
舞台上站着的人不少,中间是一个30来岁的女人和一个中年男人,还有白白胖胖的一个年轻人。
他们三个人一起拿着一张很大的纸板支票,上面写着500万元的字样。
两个成年人都笑容满面的面对着镜头,只有那个年轻人鼓着有点微凸的眼睛,看上去傻呆呆的。
马克·扎克伯格的确在学习中文,所以,哪怕陈诺什么话都没有说,只是发了一张照片,也能看懂照片上的那些文字是什么意思。
除了支票上的500万元。
偌大的背景板上还写着:BJ易科携手北大信科“互联网前沿探索”助学捐赠签约仪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