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 第一百八十三章 授官宣义郎!

第一百八十三章 授官宣义郎!

第一百八十三章 授官宣义郎! (第2/2页)

这些活动丰富多彩,包括朝谢、登黄甲叙同年、拜谒先师先圣、赐闻喜宴、编刊同年小录、立题名碑等等。随后是朝廷安排举办的赐绿袍靴笏、导从前引、朝谢皇帝、赐闻喜宴、赐御制诗、编登科录、立题名碑、释褐授官等恩荣。
  
  宋朝贡举期集颇为隆重,其中以朝谢、赐闻喜宴和释褐授官更为突出。
  
  原本唐代科举进士放榜之后,首先需要拜谒宰相,这样很容易造成结党营私、朋党之争,到了宋代明令禁止应举士人向知贡举谢恩。
  
  不过讽刺的是,宋代禁止应举士人向知贡举谢恩,但是党争却是历代之最。
  
  一连串的活动下来,即便是苏允身体之强健,亦是感觉疲倦不堪。
  
  倒不是身体吃不消,关键是他作为三元及第的状元郎,几乎什么活动,他都是其中的中心,每天要应对成百上千人,精神上的确是顶不住。
  
  不过释褐授官之后,活动总算是消停了下来。
  
  宋朝贡举的最大恩荣是释褐授官。
  
  唐代明经、进士及第之后,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还不能直接入仕做官。
  
  必须再经过吏部铨选考试,合格后才能授予官职,脱去粗麻布衣,换上官服,即所谓“释褐授官”。
  
  因而,唐代许多士人明经、进士及第多年之后,仍为一介布衣,未能释褐授官,以致有出身二十年而未获禄者。
  
  如一代文豪韩愈,就是这样的倒霉蛋。
  
  贞元八年他进士及第,因为吏部的考试不合格,磋砣三年,尚未入仕。
  
  于是贞元十一年他三次上书宰相而求仕,自称四举于礼部乃一得,三选于吏部卒无成。
  
  希望能通过当朝宰相的论荐获得一官半职,结果是三次上书均不获垂怜。
  
  他只好离开京城长安,到宣武军节度使董晋的麾下做幕僚,被辟署为观察推官,才踏上了仕途。
  
  这样的惨痛经历在宋代是不可能发生的。
  
  宋初承袭了五代以来的规则,但自太平兴国二年开始,进士、诸科及第、出身者可以不经关试皆释褐授官。
  
  按照惯例,第一、第二等进士并九经授将作监丞、大理评事,通判诸州。
  
  同出身进士及诸科,并送吏部,免选优等注拟初资职事、判司簿尉。
  
  有宋一代,科举选拔出来的官员还是比较讲究实干的,大多数新进士都会被外放做官。
  
  考得比较差的可能会去当知县;
  
  考得比较好的,可以当知州判官。
  
  朝廷按照惯例授官,第二、第三人授大理评事,并为诸州通判;
  
  第四、第五人授秘书省校书郎、签书两使判官厅公事;
  
  第六名以下第一甲授两使职官。第二甲授初等职官。
  
  第三、第四甲授判司簿尉。第五甲守选,待授官。
  
  然而有一个人却是例外,便是新科状元郎苏允,直接授宣义郎(改制前叫将作监丞)。
  
  看着与众不同,但其实也算是惯例了。
  
  太祖开宝六年,创立殿试制度,进士及第所授官阶有所提高。
  
  既然是有例可循,便不算破格。
  
  不过到了要给苏允具体差遣的时候,却是发生了一些争执。
  
  赵顼不想让苏允去地方上当通判,想把他留在京城,给一个在京城的差遣。
  
  至于原因自然是想要让苏允进资善堂,执教他的儿子。
  
  但这毕竟前面没有惯例,赵顼于是将门下省的主官叫来,暗戳戳的问了一下,没想到直接让人给顶了回来。
  
  人家也是振振有词的:“……状元郎通判诸州乃是惯例不说,这本来便是培养进士们的意思。
  
  让他们先在通判的位置上,可以不必先干实事,但却可以通过监督知州,不断地思考揣摩作为主官的职守,可以获得许多的经验。
  
  等到稍微成熟,再让他们回到朝廷,让他们在朝廷中枢观天下政事,以提高他们的眼界,乃是从微观处至宏观的进步。
  
  等他们在中枢开阔了眼界,再放出去当主官,如此循环往复,宰相之才便培养出来了。
  
  官家您却想将状元郎留在京城,京城能给他一个什么差遣?
  
  什么差遣能够让他们快速的成长起来,难道要放进馆阁里面看书修书么?
  
  这个时候正是年轻人们学习政务的时候,还有什么比在地方上看着知州处理一州政务能学得多?
  
  官家您这是要耽误一个三元及第的奇才啊,这是急功近利的乱命,这等乱命,臣是万万不敢从的!”
  
  赵顼被喷了一脸,只能悻悻作罢。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